×
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域名迁移由 https://www.agzyy.com.cn/index/index.asp 变更为 https://agzyy.umcare.cn
内容详情

选择做医生就是选择责任

——记鞍钢精神文明建设标兵、鞍钢总医院普外系主任刘吉盛

透过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可以印证一句话的力量。

初冬的第一场雪飘飘洒洒落下,在鞍钢总医院普外系的病房里,一位身着白衣、神态沉稳、风度儒雅的医生,双目凝视窗外,望着罩在银装素裹中的世界,脑海里在翻腾着一件件往事。从选择了做医生时起,不知有多少往事值得记忆。然而,最令他刻骨铭心的是在大学的讲坛上,那位老师充满深情说过的一句话:“选择做医生,就是选择辛苦,选择责任,其次才是快乐。”

就是这句话始终在激励着他,鞭策着他。如今,他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医生成长为外科专家、中国医科大学的客座教授,具有副主任医师职称的高级知识分子。

他就是鞍钢总医院普外系主任刘吉盛。

(一)

世间万物,无疑人是最宝贵的;天地人生,无疑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旅程,无疑健康是最宝贵的。为了生命的健康,才有了医生的职业;有了医生的职业,也就有了医生的责任。

1983年,刘吉盛走出了大学的校门,被分配到鞍钢卫生处做医疗管理工作。在那些平稳的日子里,却常常让他感到不安。学医不做医生,从医不干临床,又怎么能体现职业的责任呢?不久,他就向组织上提出了申请,要求到医院做一个临床医生。他如愿已偿地来到了当时的铁东医院儿科病房,后又转入普外病房,这一干就是20多年。也就是在这20多年中,他从一名普通的医生逐步成长为一个外科专家,并且完成了鞍山地区首例、也是截止目前唯一一例的肝移植手术,由此也将鞍山地区的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担负起医生的责任,就意味必须付出辛苦。

有一天傍晚,劳累了一天的刘吉盛拖着疲惫的身子刚刚迈入家门,医院病房的电话就打到了家里。一个被撞伤的重患,因内脏大出血已完全休克。手术台上,当主刀医生打开患者的腹腔时,发现肝脏已被撞碎,部分肝组织脱落到了腹腔里,大动脉出血呈汹涌状态。危急时刻,主刀医生只好暂时压住出血,急传刘吉盛。接到电话,他迅速赶到了手术室。

手术刀下,患者终于得救了,而且至今身体健康。见惯了多少生死关头,经过了多少血腥场面,不爱说话更不爱张扬的刘吉盛在提起抢救这名重患的那一幕情形时,也禁不住轻生地感叹了一句:“一般就撂台儿上了!”

大连口音浓重的刘吉盛在说出这句医生的行话时,似乎显得很平静,但可想而知,当时抢救的情形有多么憷目惊心。一个人的生命,在医院里才显得相当脆弱,有时甚至命悬一线。从那里,一个生命走到了尽头,整个世界瞬间又无声无息地少了一个人,在一般的人看来这样的终结都是正常的。然而,在一个富有责任心的医生看来,就是宁可自己“晕台儿”,也不能容忍患者“撂台儿”。手术台上,手术刀下,就是生死的关头。一个危重的病人躺在那里,不知外面有多少亲友在焦虑地等待着。为了医生的这份责任,为了人们的这般期盼,刘吉盛付出了太多、太多。在这所医院里,希望由他主刀做手术、乃至点名请他亲自做手术的患者非常多,他每天的手术安排都是满满的。此外,还会经常有因车祸、意外伤害、工业生产人身事故等突发事件需要他来处理。连续二、三十个小时站在手术台旁,对刘吉盛来说是常有的事。最长的一次手术,他连续做了48个小时,直到晕倒在手术台旁。就是在说起这件事时,他轻描淡写地又用了一句行业术语:“我只有那一次晕台儿。”

有一年,他去北京参加一个会议。会议结束前,急于赶回去的他就订好了返程的卧铺票。可就在会议结束时,他接到了病房打来的一个电话,有一个急诊病人宁可因自己的原因误诊也非要由刘吉盛主刀手术。他十分理解患者的这种无理要求,当即退掉了要晚些时候才能开行的火车车票,踏上了长途汽车,当天夜里赶回了医院。在预乘坐的那列火车第二天清晨到达鞍山时,他在手术台上已经完成了这例手术,为挽回患者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时间,对于患者来说是宝贵的,对于刘吉盛来说又何曾不是宝贵的呢?然而,对于他来说,能够留给自己的时间却是太少、太少。当年,与他同在一所医院工作的妻子正在产房分娩。在这个时候,妻子多么希望他分出一点时间来看她一眼。其实,就在这个时候,作为丈夫也完全有理由抽出一点时间来陪她一会。可是,与总是那样慷慨地将时间奉献给患者相比,他给自己和家人的时间确实是太过于吝啬。就在妻子分娩前的那个时候,普外病房接到了一名胃穿孔患者。也就在妻子分娩的那一时刻,这个患者被推上了手术台,打开了腹腔。分身乏术的他已经顾不得惦念中的妻子,毅然走上了手术台。连同行们都感叹:“刘大夫天天做手术,可他妻子一生只生一次孩子,而他却……”这话外是赞叹,这话里也有些嗔怪。不过,透过这话里话外,更清晰可见:患者是他心中不可有丝毫怠慢的上帝。

(二)

为了尽到做医生的这种责任,刘吉盛二十年如一日,几乎每天都要面对一张张痛苦的面容,面对一声声凄惨的呻吟,面对一个个无奈的死亡。在这样的环境里,的确是很难调动起人的神经。因为,神经也要休息才能精神。然而,正是做医生的这种责任,始终在鞭策着刘吉盛,在驱动着他的那根神经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在他看来,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求生的愿望是上天赋予的。因此,竭尽全力挽救人的生命是医生的天职。

有一天,ICU病房接进了一名肠梗阻患儿,刘吉盛在晚6点抽出时间前去会诊,手术时间要根据患儿的病况变化才能决定。那天的晚上,他在病房里整整守护了一夜,等待患儿最佳的手术时机,直到凌晨4点才上了手术台。

有一位家住岫岩的老太太,脖子上长了一个肿瘤,因家境拮据,一直拖到肿瘤长得如同排球那么大,已经无法进食,才辗转到市里几家医院就医。当医生看到肿瘤的血管有小手指粗细时,都不敢贸然接这样的手术。老太太在几乎绝望的情况下,来到了鞍钢总医院。听到老太太亲属那番无奈的述说,见到老太太那种无助的神态,刘吉盛的那根神经受到了强烈地震撼,果断地决定亲自为老太太做这个手术。这个老太太幸运地遇到了刘吉盛,刘吉盛的妙手又让这个老太太获得了生命的幸运。

医生的辛苦是与风险相伴随着的。人体联合脏器切除,也就是切除肝脏、胃和部分直肠,几乎掏空人体的腹部。一般人听起来都会不寒而栗,就是一些医生也难免望而却步。而这样的手术,刘吉盛已经做过了多例。胰头十二指肠手术,听起来似乎不像联合脏器切除那样令人恐怖,其实手术的风险也是极大的。如果把人体上的大血管比做条条大路,胰头十二指肠所处的位置就是这条条大路的枢纽;如果把人体的大血管比做条条管道,胰头十二指肠就是连接条条管道的阀门。除掉这个阀门,管道里的液体就会如同大堤决口一样喷涌而出。在手术台上,对于胰头十二指肠长满恶性肿瘤这样的患者,打开腹腔后,又被原封不动“关上”的情形并不鲜见。现实中,尽管人们并不责怪与非议做这类手术的医生,但有些医生出于对自己的声誉考虑,往往选择回避。遇到这样的情况,刘吉盛总是把自己的得失置之度外。他所考虑的是如何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命,即使不能延长生命,也要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为一名有高度责任心的外科医生,在拿起手术刀的时候,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切”,更要想到的是如何“留”。当然,“留”下来往往比“切”下来要难得多。几年来,刘吉盛先后开展了“高选择迷走神经切断及十二指肠溃疡修补术”、“胆囊扩大根治术”、“左半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保留迷走神经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等新兴手术;同时,还配合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辅助开腹探察术”等几十例微创手术;在保留植物神经直肠根治术、低位保肛术、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经多识广,刘吉盛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普外手术专家。他的名气不是靠资历、靠医龄一点一点的小心翼翼熬出来的,而是经历了无数次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一步一步成就起来的。即使已经成名,他也并没有丝毫的满足感。这些年里,他先后到中国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等国内著名学府和医院学习进修。在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移植外科实习后,他成功地为一位38岁的重症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肝移植手术,在鞍山市开创了肝移植手术的先河。

(三)

经历了多年的辛劳,接踵而来的是荣誉。这些年,刘吉盛连续多次荣获集团公司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精神文明标兵等荣誉称号。了解他的人都说,这些荣誉,其实是那些患者为他树起的口碑;是他二十多年如一日一点一滴的积累;是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

刘吉盛享受到了快乐。但更值得他快乐的却并不是那些荣誉,那又是什么呢?

这一天,是金秋时节里的一天。对于是刘吉盛来说,这一天是一如以往的平常的一天;而对于一个农民来说,这一天却是非如既往的特殊的一天。这个农民曾经是刘吉盛医治过的患者。在这一天,他早早起来,从自家的多棵苹果树中挑选了一棵树,又从这棵苹果树上选摘了阳面长得最好的苹果。挎着满满一篮子苹果,他一路换车,赶了100多公里的路,把自己的满怀心意送到了刘吉盛眼前。就在那一刻,受到感动的不是那个农民,而是刘吉盛。从不接受馈赠的刘吉盛收下了这份心意,还把苹果分给了医护人员。他想要让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能从这苹果里咀嚼出快乐的滋味。一个医生对待患者只要总像春风那样温暖,总像夏日那样热烈,总像秋天那样敦实,就会换来患者送上的金子一般的心意。而这金子一般的心意,就是对医生的最好回报,也是做医生的最大快乐。

一个人患了疾病,尤其是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的时候,可想而知,内心是多么痛苦?情绪是多么低落?操惯了手术刀的刘吉盛,时常想到的却不是手术刀,而是如何不用刀、不用药就能影响、缓解患者的病情,让患者时时感受到医生的温暖。正是这样,凡是经过他医治过的病人,不仅对他的高超医术赞叹不已,更是对他的高尚医德有口皆碑。

一个医生只有怀着这样一种意念,行着这样一种意志,才能在灯红酒绿的世界上,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抵御各式各样的诱惑,始终保持白衣天使的圣洁。不仅是在这所医院里,就是在这所医院外,凡是接触过、耳闻过刘吉盛的人,都知道他做手术是不收“红包”的。找他主刀手术的人之所以那么多,与他的这颗天地可见、日月可照的良心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2003年,有一个从岫岩来的农民,患有严重的胃溃疡,需要尽快手术。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刘吉盛得知这个患者家境非常贫困,正是因为难以凑上又舍不出来这笔医疗费,才拖得病情加重到现在的这种程度。为了让这个患者少花些住院费用,刘吉盛当即决定将那些家境相对优裕、本已排上手术日程的患者移到后面,提前为这位农民做手术。就是在那一年里,社会上盛传的患者术前要给主刀医生的潜规则已经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见住进病房的这位患者总是好像有什么话要说又总是说不出口,刘吉盛明白了他的心思,用委婉的话语解除了他的顾虑。手术成功地做过后,这位患者的亲友得知他并没有向刘主任送“红包”,惊讶之余硬是凑些钱,代患者感谢救命恩人。他们对刘吉盛表白:“手术后和手术前送不一样,这是我们的真心实意。” 刘吉盛对他们说:“这不仅仅是医院的规章和组织的纪律不允许,就是我作为医生的良心也不能接受你们用这种方式表示的好意。”

一个高尚的人,必是一个笃守信条的人;一个笃守信条的人,必是一个成就事业的人。刘吉盛就是这样的人,一个人民的好医生。(作者:钟翔飞  鲁成)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