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中共党员,主任医师,鞍钢总医院干诊科副主任、干诊科党支部书记,鞍钢“三八”红旗手。1990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02年获得中国医科大学神经内科硕士学位。几年来,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面负责干诊科行政、医疗、服务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使干诊科成为我院医疗服务方面的一面旗帜。她带领科室全体医务人员树立“以人为本,诚信服务”的理念,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改善服务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在她的带领下,全科医护人员训练有素、技术优良,她们用爱心燃起了生命的希望,用医术挽救了垂危的生命,深受广大患者的赞誉和爱戴。
医疗质量是一个科室发展的永恒主题,业务技术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永无止境的追求。要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就必须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充分利用干诊科综合科室的特点,发挥每名医务人员的专业特长。她经常利用早晨交班时间,进行业务小讲座和培训,定期组织病志质量检查,使全体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几年来,干诊科在急诊急救知识竞赛、病志评比及“三基”理论知识竞赛中均名列前茅,全科上下形成了努力提高业务技术的良好风尚。近两年她们针对科室的具体工作开展了老年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综合管理,希望从疾病的源头上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对老年患者的危害,逐渐将医疗与预防保健并举,进一步提高老年患者的寿命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为鞍钢老年患者的健康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干诊科在为老干部的医疗服务中,始终倡导“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大家用无私的奉献和忘我的工作,传递着党对老干部的温暖和公司对老干部的关怀。全科上下视患者为亲人,以真诚的服务和亲情付出,寄予患者医药治疗不能所及的内心抚慰与感动。
一次,一位严重心衰的患者在刚刚入院2小时后突发心脏骤停,情急的家属以为是医院用药出了问题,还说了一些过激的话。面对患者家属的不理解,张凯顾不上做过多的解释,就开始了全力以赴的抢救病人。在气管插管和简易呼吸器没到位的情况下,她就口对口地给患者进行人工呼吸,以“零”距离的抢救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事后,患者的家属特意来到医院说:“我爸爸嘱咐,一定要给为我母亲做人工呼吸的那位医生深鞠一躬。”
一天,在病房的走廊,张凯突然听到家属的哭喊声,便寻声迅速跑进病房,发现是一位脑出血患者因突发上消化道出血而窒息,舌头伸出唇外,慌乱中,家属忘记了按呼叫器。张凯马上将患者侧卧并实行负压吸引,同时果断的指导家属协助其为病人扣背,经过几分钟紧张的抢救,病人脱离了危险,而张主任雪白的大衣上却溅满血和痰。每次抢救患者,她从来都是这样,不怕脏、不怕累的冲在前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和伟大。
科学规范的管理是一个科室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实现诚信服务的必备条件。张凯非常注重科室管理,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从业务学习到工作业绩,从职业道德培养到服务质量考核,发现问题落实责任,着力解决,注重实效。张凯主任带领干诊科医护人员定期召开医患座谈会,护士长作为联络员,定期将信息反馈到支部,支部每月还发放医德医风信息反馈表,定期检查意见簿,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的想法。她还利用查房时间征求患者对病房服务和环境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当她了解到个别患者对午间邻床患者看电视声音太大影响休息时,小心的劝说,使患者间能相互的理解并真诚的相互帮助。这看是简单的点滴小事,却是她工作的切入点,是不可忽视的细节管理。
医院始终倡导廉洁行医,坚决打击商业腐败,打击医疗执业中红包、回扣等不良现象,社会上个别的腐败现象玷污了整个医务界的名声,舆论的导向已将医生的声望跌至最低点。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科主任的她正确的引导职工排解心理压力,呼唤和调动医护人员内心深处的正义感和神圣的使命感。几年来,她从未接受过患者的一分钱。曾经有一位她爱人单位的同志,因病重的母亲好转出院而特别感激她,送来500元钱,并自称“自己人”表达真心谢意,被她婉言拒绝了;还有一位老大娘为了感激张凯主任,送给她一套首饰,也被她退了回去。她不仅拒绝“红包”,也不接受任何回扣和提成,她号召大家无论何时都要爱自己的事业,要在工作中凝聚每一份爱,去点亮每一颗心,去挽救每一个生命。
她告诉同事们,不要因为社会的舆论而轻视你自己,要一如既往的用自己的双手去谛造健康,去创造幸福,去挽救生命,去呼唤希望。要让社会因你的存在而多一份健康,让社会因你的奉献而多一份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