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时期以来,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公司半年不到的时间连续发生10多起自杀事件,为此,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以及企业家们纷纷对富士康自杀事件进行分析与研究,最终结果显示,富士康公司发生的多起连续自杀事件尽管有多方面原因,但根本原因应归因于员工的心理问题。近年来,有心理问题的群体在逐年增大,由此引发的各种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卫生部门在首个“预防自杀日”公布出一串惊人数字: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除此之外还有约200万名自杀未遂者,中国每年的自杀率为22/10万人,自杀率位列内地人群死因的第5位。这起事件再度向我们敲响警钟: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今社会,应该重视、关爱那些精神忧郁人群,防止他们做出过激行为。如何打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能否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再次引发人们的思考。
“祝你身体健康”,这是人们最常用的祝福语,可见健康之重要。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人生第一财富。可人们是否知道究竟怎么样才算做健康呢?大多数人会说:“无病无灾,身体棒棒,就是健康”。其实,健康的科学含义远远超出了人们的一般理解。世界卫生组织(WH0)在其成立时的宪章中是这样为健康定义的:“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目前被世界公认的是以下十项标准,即:一是具有十足的安全感、二是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三是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四是与外界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五是保持个性的健全与和谐、六是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七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八是适度的情绪发展和控制、九是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十是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如果对照以上心理健康十项标准来分析富士康员工的“十连跳”事件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富士康公司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这个标准相差太远。
富士康公司几起跳楼事件中,死者的共同特征是:年龄在18—24岁之间,入职时间不到一年。根据警方调查,心理问题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选择自杀是个人精神或情绪困扰已经严重到“崩溃”地步的表现。
国内外心理危机研究证明,63%—97%的自杀者都有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如抑郁、精神分裂等。而富士康员工跳楼主要是以下几点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是年轻员工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80、90后是现代大城市中新生打工族,这代人多是独生子女,抗压能力、吃苦能力比较差,但同时,这代人更自尊、梦想也更大。进入现实工作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让这些心理尚未成熟的打工者难以适从。他们会觉得怀才不遇,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逐渐对学习和生活丧失兴趣,产生厌世感。加上工作难以适应、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一些人还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是密集型工作磨损心理。企业员工出现自杀事件多发生在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简单机械的行业,如电子制造、IT等。这类行业的员工入职后一般只接受简单的培训,但要求比较高,年轻员工身心难以适应。而每天重复性的工作也会磨损人的心理,如果再休息不好、缺乏情感交流,就会加重挫折感和孤独感,对生活丧失信心。
三是统一管理缺乏心灵关怀。据报道,富士康一个厂区有40万名员工,员工生活在集体管理之中,缺乏个人生活空间。打工者又远离家乡和亲人,一旦出现不良情绪,找不到宣泄途径,缺少亲情抚慰和自我救助的条件。久而久之,不良情绪累积起来,造成了极端行为。另外,根据心理学上的说法,自杀是会心理传染的,当有一个人选择自杀时,其他人很可能会效仿。
出现自杀这样的极端事件是谁也不愿看到的,然而,做为企业应该选择哪些干预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企业员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呢?
一、给饭碗,也要给心灵鸡汤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3000美元时,是社会矛盾较为尖锐化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而国内目前正处在这个阶段。人,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当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时候,人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当前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在心里慢慢积累起来一种压力,这种压力或许是以我们所未能意识到的方式存在,但它的确存在。谁能说自己没有压力?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当下中国人的生活中,有68.5%的居民觉得生活有压力;与1995年相比,有68.3%的居民觉得心理压力在增大。还有报告说,对我国12.6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因心理压力而患心理疾患的比例高达20.23%。因为人们感到压力大,各种情绪病也由此激增。最近的统计显示:“情绪病”在心理门诊中占52.69%,而十年前只占38.7%。社会高速发展,传统价值观念的丢弃。人们的眼光集中在物质财富的获得,只有不断的超越才能生存发展,落后就必将导致淘汰。成功学、激励学已经成了人的思维方式,长期这样人就不自主地把自己变成了一部永动的机器。如果企业不能适时地提醒员工,对员工进行心理教育,一旦员工遇到心理困惑又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内心脆弱的员工就有可能选择逃避现实,即自杀的行为。所以,企业不但给员工饭碗,还要在精神上给员工充分的安全感。首先,要建立员工心理疏导的组织机构,类似“心理港湾”“员工关爱中心”。国际上一些负责任的大企业非常注重员工心理健康,比如美国、德国许多大企业,把“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当作员工福利的一部分。目前国内华为、中兴等大企业也开始重视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员工都备有心理健康档案,企业定期请来心理医生为员工上课,并在企业内培养能处理心理危机的人员。这相当于为员工的心理健康筑起了第一道“防火墙”。其次,重视中层管理人员的压力管理,可以起到以点带动面、促进问题解决的作用。如果中层管理人员能够有效的管理好自己的压力,找出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用自身的努力化解和承受掉一部分压力,正确的指导下级员工的工作,而不是使得压力以几何级数向下放大。下一级员工只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那部分压力。解决好这个问题,会使得下级员工的处境得到改善。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引进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把员工的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咨询心理学,是真正以生活中的人为对象,对人的心理困扰进行干预的,心理咨询人才缺少,是企业的一大缺陷。开展每个人具有一些心理学常识的活动,让每个人都懂得要关爱自己的心理。第四,鼓励员工工作之余开展自己的个性生活,培养员工的兴趣爱好,让每个人找到自己,发现自己。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员工在活动中舒缓压力。第五,推荐音乐疗法。利用离尘音乐(神秘园,班瑞德的音乐)的作用,让烦躁的人找回内心的一片安宁,靠近灵感的源头,找到悦纳自己的部分。洗去心灵的疲惫。对于一些高智商人群、或工作单调、或长期处于人为噪音环境下的人们有解压舒缓的作用。
二、员工的自我修炼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缓解压力有三个免疫系统:一是“认知系统,即对一切事物的看法;二是社会支持系统,即家人、朋友和组织的帮助;三是身体免疫系统,即健康的体魄。为此,做为企业员工首先要建立一个阳光的心态。心态,即心理态度、心理状态,指人的意识观念。动机、情感、气质、兴趣等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对各种信息刺激做出的反应的趋向。哈佛大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成就、升迁,85%在于正确的情绪,15%是由于我们的专业技术,仅仅花不到15%的时间精力来培养健康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希尔还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都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因此,希尔将心态列为十二大财富之首。2009年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也说:21世纪的核心重要力是态度和想象力。决定职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黄金心态有七种:1、阳光心态,2、积极心态,3、老板心态,4、感恩心态,5、执着心态,6、共赢心态,7、空杯心态。最根本的是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乐观的态度,首先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人在社会中生活、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压力或失败,以乐观进取精神去积极应对就会取得成功。积极的心态可创造财富、成功、快乐和健康,使人达到辉煌的人生顶峰。而消极的心态,则使人终身陷在自卑、沮丧和烦恼的谷底。乐观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悲观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不是没有太阳,是因为你总低着头;不是没有绿洲,是因为你心里只有沙漠。你今天的能力是你昨天的态度、你明天的能力是你今天的态度。威廉.詹姆斯说:“历史终将证明,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第二,要适时调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当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找人倾诉,把心理问题及时排解,赢得帮助。同时要善于沟通,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三是注意锻炼身体,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更好地应对压力。
陈丽秀(鞍钢总医院内科党支部书记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