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域名迁移由 https://www.agzyy.com.cn/index/index.asp 变更为 https://agzyy.umcare.cn
内容详情

母亲河

——为母亲八十大寿作

 

今年712我和妈妈、哥哥还有妹妹来自四个不同的地方(鞍山、沈阳、长春和吉林)齐聚到梅河口,参加一个特色婚礼——户外草坪婚礼,而且我们的辈份大涨,是舅舅的重孙子结婚,舅舅已经不在,妈妈这位太姑奶奶是最大的长辈了,我们自然也都是爷爷奶奶级的了。妈妈今年80岁了,能来参加这个婚礼,实属不易,不为别的,只因这里是她的故乡,也是我哥哥的出生地,是我记忆中时的姥姥家。

提起梅河口辽宁人可能不太熟悉,要是问你什么大米最好吃,你一定会脱口而出“母亲河”大米,可是你不一定知道它就产自梅河口。我虽是吉林人,对梅河口也不太熟悉,只凭一张45年前在梅桥下的照片说明我曾经到过那里。不过梅河口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又是那么的熟悉,它是高铁开通之前20几年来我从鞍山到吉林来回的必经之路。

的确梅河口不是什么大城市,跟辽宁的铁岭差不多大,现在就是个县级市原海龙县梅河口镇,但它却是一个交通枢纽,四通八达,许多火车经过这里中转。它也是个军事要塞,很多部队在这里驻扎过。我的外祖父曾是张作霖东北军的一名军医,“九.一八”事变后回到梅河口开了一家私人诊所,后来发展为保安医院,解放后全部无偿捐献给了新中国,组建成海龙县医院,并任院长,即现在的梅河口市中心医院,现在已是一家三甲医院。父亲所在的38军从朝鲜凯旋归来后就驻扎在梅河口,爸爸当时任114师野战医院外科所所长,由于工作关系与这位爱国民主人士韩院长结下了忘年之交,爸爸常被邀请去帮他们做一些疑难手术,深受韩院长的青睐。

当年爸爸是从朝鲜战场归来的英雄,是当代最可爱的人,英俊潇洒,酷似少帅当年。母亲则是韩院长唯一的女儿,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正在海龙县中学读书,天生丽质又能歌善舞,堪称校花,这段布尔什维克战士与小布尔乔亚公主的爱情故事就拉开了序幕,婚后妈妈没有做全职太太,在爸爸的鼓励支持下妈妈继续求学,考上了大学——北安农学院(现为吉林农业大学),四五年的两地生活,天各一方,鸿雁传情,爸爸用自己的津贴供出了我们家的第一个大学生,与此同时我们的家庭也就在梅河口诞生了。妈妈毕业后又回到梅河口海龙农校任化学老师,我的哥哥姐姐也都是在梅河口出生的。直到爸爸转业到吉林市,我们的家才离开了梅河口,妈妈也跟随爸爸离开了故乡,告别了父母,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到了吉林市爸爸任永吉县卫生局局长工作,妈妈则改行做了商业系统的物价工作,我们的家庭又添了我和两个妹妹,为了不拖累爸爸工作,妈妈这位昔日的大小姐也学会了做家务,一边工作一边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妈妈既是一位贤妻良母,又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女儿,外祖父去世后,妈妈义不容辞地把姥姥接到了吉林(当时舅舅被错划成右派还未平反),为她养老送终。人到中年的妈妈开始了最艰难的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之旅,爸爸工作繁忙,五个孩子都在上学,所有家务都落到妈妈一人肩上,无论生活怎样艰辛,最终还是把我们兄妹五人都培养成了大学生,直到现在妈妈仍无怨无悔地为我们操劳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段爱情传奇还在继续,几年前爸爸曾陪妈妈回到梅河口,看望母校老校长(他们的证婚人)。我和哥哥这次专程陪妈妈来梅河口,不只为了参加婚礼,更是为了寻找姥姥家的味道,找回儿时的记忆。可是没想到梅河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要比我们想象的好上几倍,她就像一座美丽的城市花园,这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梅河从小城中间缓缓地流淌,滋润着这里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她的子孙后代。傍晚我们陪着妈妈徜徉在河堤,欣赏着梅河两岸美丽的夜景,岸边梅河口市中心医院的大楼倒映在水中,我们不禁想起了保安医院,想起了我们的外祖父韩院长,他仿佛正在看着我们……

梅河——我的母亲河,我们不会忘记你!

 

医技党支部:张业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