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母亲八十大寿作
今年
提起梅河口辽宁人可能不太熟悉,要是问你什么大米最好吃,你一定会脱口而出“母亲河”大米,可是你不一定知道它就产自梅河口。我虽是吉林人,对梅河口也不太熟悉,只凭一张45年前在梅桥下的照片说明我曾经到过那里。不过梅河口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又是那么的熟悉,它是高铁开通之前20几年来我从鞍山到吉林来回的必经之路。
的确梅河口不是什么大城市,跟辽宁的铁岭差不多大,现在就是个县级市原海龙县梅河口镇,但它却是一个交通枢纽,四通八达,许多火车经过这里中转。它也是个军事要塞,很多部队在这里驻扎过。我的外祖父曾是张作霖东北军的一名军医,“九.一八”事变后回到梅河口开了一家私人诊所,后来发展为保安医院,解放后全部无偿捐献给了新中国,组建成海龙县医院,并任院长,即现在的梅河口市中心医院,现在已是一家三甲医院。父亲所在的38军从朝鲜凯旋归来后就驻扎在梅河口,爸爸当时任114师野战医院外科所所长,由于工作关系与这位爱国民主人士韩院长结下了忘年之交,爸爸常被邀请去帮他们做一些疑难手术,深受韩院长的青睐。
当年爸爸是从朝鲜战场归来的英雄,是当代最可爱的人,英俊潇洒,酷似少帅当年。母亲则是韩院长唯一的女儿,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正在海龙县中学读书,天生丽质又能歌善舞,堪称校花,这段布尔什维克战士与小布尔乔亚公主的爱情故事就拉开了序幕,婚后妈妈没有做
到了吉林市爸爸任永吉县卫生局局长工作,妈妈则改行做了商业系统的物价工作,我们的家庭又添了我和两个妹妹,为了不拖累爸爸工作,妈妈这位昔日的大小姐也学会了做家务,一边工作一边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妈妈既是一位贤妻良母,又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女儿,外祖父去世后,妈妈义不容辞地把姥姥接到了吉林(当时舅舅被错划成右派还未平反),为她养老送终。人到中年的妈妈开始了最艰难的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之旅,爸爸工作繁忙,五个孩子都在上学,所有家务都落到妈妈一人肩上,无论生活怎样艰辛,最终还是把我们兄妹五人都培养成了大学生,直到现在妈妈仍无怨无悔地为我们操劳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段爱情传奇还在继续,几年前爸爸曾陪妈妈回到梅河口,看望母校老校长(他们的证婚人)。我和哥哥这次专程陪妈妈来梅河口,不只为了参加婚礼,更是为了寻找姥姥家的味道,找回儿时的记忆。可是没想到梅河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要比我们想象的好上几倍,她就像一座美丽的城市花园,这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梅河从小城中间缓缓地流淌,滋润着这里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她的子孙后代。傍晚我们陪着妈妈徜徉在河堤,欣赏着梅河两岸美丽的夜景,岸边梅河口市中心医院的大楼倒映在水中,我们不禁想起了保安医院,想起了我们的外祖父韩院长,他仿佛正在看着我们……
梅河——我的母亲河,我们不会忘记你!
医技党支部: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