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多地相继爆发多起暴力伤医事件,让我们每一名医务工作者感到了震惊、愤慨和心痛,面对举国上下对医务工作者的误解与敌视,我们常常羡慕那些古时的神医们,传说中的他们总是药到病除、妙手回春、悬壶济世、普度众生,大有神仙下凡的飘然欲仙之态。但细细想来,原来神医也有烦恼。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与反复,回顾历史,温故而知新,借古谈今,或许会有一丝的启迪吧!
有两个故事,我们不妨回顾一下:
记得上学时学过一篇课文《扁鹊见蔡桓公》,扁鹊四见齐桓公,真诚而尽责的苦苦劝告,换来却是齐桓公的“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回应,结局是齐桓公病入膏肓,不治而亡,扁鹊远走他乡,明哲保身。
《三国演义》中也有类似的故事,曹操素患头风病,遍寻名医也未见起色,于是派人把名震天下的华佗抓来许昌为其医治,华佗一针见效,曹操喜而大加酬谢。但华佗却一心想为其根除,声言针灸只是治标,开颅才能治本,但这位就连梦中都会杀人的“患者”曹操却怀疑他是奸细,是有意来害他的,最后一刀斩了这位绝代名医。我们不能不为这位神医的“不智”而扼腕叹息。同时,这也是历史上患者杀害医者的典型事例。
两相对照,不难看出,原来医者的烦恼自古而有,从未间断,但有人能死地复生,有人却自赴刑场,区别就在于谏之而当谏,止于所当止,对于不能从善如流者,避之锋芒,敬而远之。
其实细想一下,他们的处境要比我们现在为医者的环境恶劣得多,那么,如何在厄运中为自己开脱才是关键。
扁鹊,桓公的近身医官,面对桓公的病情,见而不谏是失职,谏而不得治也是死路一条,那个高高在上“患者”,治或不治又岂是他能左右的吗?厄运也许就会由此而生。但聪明的扁鹊面对“患者”的不配合,选择了“还柱而走”,最后远走秦国,从而避免了这一杀身之祸,还留下了一句“疾在肌肤,汤剂可医,疾在腠理,针石可医,病入膏盲,神仙才能医治”的千古名言,让若干年后的我们在敬佩他医术的同时更感叹于他避祸的智慧。
华佗,生逢乱世,本是医学奇才,也有心致力于医术研究,但无奈,远隔千山万水还是被曹操派人带到许昌。其实,此时的他已了解了曹操的为人,据记载,它曾几次骗说家人生病,要回归乡里,但都被曹操识破,最后只能被迫做了曹操的医官。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烦恼也堪比扁鹊,但却缺乏了扁鹊的智慧。
他的针灸疗法本已见效,却不能见好就收,面对这样一个“强权且多疑”的患者,他没能做到止于所当止,非冒着生命的危险为其根治,做一个非常见的“开颅手术”。早有吉干的谋害在先,他又怎能不妨。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的成功要具备两点要素,自知之明与识人之智,他拥有手术必胜的信心,却缺乏了解别人的智慧,最终导致身首异处,就连最后的医稿也无人敢接受,以至于“愤而焚之”。
作为医者的工作环境,可能自古就未曾好过,即使是聪明而睿智的喜来乐不也是几度出生入死吗?就连是美丽善良的白娘子不也遭到过别人的怀疑吗?
我们渴望良好的医疗环境,但这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配合和当前医疗体制的革新,同是医者华佗,关羽刮骨疗伤,成就千古绝唱,而曹操多疑善谋,小人之心度了神医的君子之腹。但患者的素质与配合程度又是我们能够改变的吗?
为今之计,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在科学治疗的前提下,学会避祸,依人而行事,采取患者能够接受的治疗方案。在医患的关系中,医术,已不仅仅单纯是医疗技术的问题,而早已转化为“人术”甚至是“心术”,说到底是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人心的谙熟。
当世界无法改变时,改变我们自己吧!既然行医的环境自古恶劣,既然选择了医学,我们便风雨兼程吧!有人说:“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 。生命的意义本就在于起伏错落,波澜风起,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在波澜间守得住自己的“仁者之心”,不因个别的事件而改变我们为医的初衷,努力做到在危难中守得住“心”,避得了“祸”。
外科党支部:吴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