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师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一个有疾病的人,一个社会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是一个好“医师”而不是“医匠”。“医匠”就如同木匠、工匠,是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医学人才,但因为缺乏人文素养,始终无法真正关爱病人,甚至会为了证明他的科学理论,把病人当成一个实验的对象。我们的社会不需要这样的人才,需要的是能真正关怀、关爱病人的医务人员,他不仅仅能帮助病人解除病痛,还要能关心病人病痛解除后的生活质量。著有《人文在医学上的地位在哪里?》一书的作者卡西妮(Cassell)就主张医学教育应特别重视人文,曾有很多人讥讽她说:“人文教育不是真实的,内科学、外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卡西妮答辩说:“虽然医学技术能治好机体的某一部分,但是医师接触病人时要面对的除了疾病以外,还有疾病带来的恐惧、悲观、失望、幻想、期待、希望等”,当一个医务人员没有人文修养时,是无法应对病人因病而衍生出来的许多其它问题的。在我们医院曾有一个病人,他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术后1周病情恢复,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发现病人性格有明显改变,变得寡言少语、胆小怯懦、谨小慎微,追问其原因,他说听别人讲一个人胆囊切除以后就没有胆量了,所以他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从不敢大声说话,我们就和两个同样做了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到他家里向他细心的解释,从胆囊的解剖、生理以及疾病的病理生理、转归一一详细地向他讲解,讲明了现代解剖学的胆囊与传统观念所讲的胆量的“胆”之区别,病人思想障碍解除了,性格及言行恢复正常,随访2年无异常。一个没有人文修养的医务人员很少会关心病人因病而衍生的其他问题,如心理障碍;很难做到对病人的出院随访、追踪观察、人性化服务,如果忽视了这些,很多病人也许生理上的某一疾病得到了医治,却又带来了心理上的障碍,病人仍没有得到安全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见医疗服务需要人性化服务,需要人文关怀。
那么如何在医疗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呢?聆听、沟通、亲切、关怀、关爱、医德、医术都是必不可少的。聆听就是要学会倾听病人的心声,要有细心、耐心和爱心,病人有许多不愿向别人说的话可
当然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人文关怀必须体现在精湛的医术中,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是医务人员为病人服务的基础。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也曾说———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而告诫学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要像孙思邈所说的一样,对医术终生勤学不倦,孜孜追求不已。
在医疗服务期盼人性化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精湛的 医疗技术,同样需要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为每一位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才能真正做到关心、关怀、关爱病人。
市场拓展与公共关系部(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