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医学模式在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态价值观和生命价值观。在医学实践中,作为我们医务人员不仅要考虑患者个体的利益,还要顾及到其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影响,即从人际关系扩展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其他一切生命的关系。实践证明,医德、医风和社会道德准则是医患双方的共识和行为指南,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医患关系在新时代新的医疗体制下,医务人员的责任不仅在于对患者的高度责任心以及患者家属的负责,也包括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与同行之间的和谐相处、通力合作等。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体会,将新时代下新型的医患关系行为准则概括为以下五点:
1、礼貌待患 在医院里,病人及其病人家属对医务人员首先感受到的应是外在表现,如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风度、等。经验得出: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常常直接影响病人及其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和治疗的信心。因此,医务人员的礼貌待人是处理好医患关系首选行为准则。医务人员的礼貌待人可使患者及其家属产生尊敬、信任的感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正是新时代社会的需求,也是现代新的医学模式所要求的。因此,医务人员在与患者相处时,从行为上要讲究文明礼貌,从语言上要注意语言修养,如称呼、声调、语气到交谈方式、内容都要适时、适度,使患者及其家属感到亲切、温暖,切忌简单生硬、心不在焉。
2、尊重患者 尊重患者,这是医患关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主要指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权益、人格的尊重。尊重患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权利。具体说,不论患者的地位高低,权力大小,经济好坏,容貌如何,关系亲疏;都应一视同仁地尊重。对于任何患者的正当愿望和合理要求都应予以尊重,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量给予满足。另外,医务人员要尊重病人的人格、信仰和风俗,尤其是在与异性病人接触时,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应把尊重放在首位,不可有任何邪念。
3、言语谨慎 语言是医患之间交流的工具,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医务人员要善于用礼貌性语言、鼓励性语言、体态性语言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要认识到医患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医生在与患者接触中,要使用尊重患者人格的礼貌性语言,不应因语言不当而损伤患者的自尊心。
医务人员应恰当使用“您”“请”“别着急”“对不起”“请稍等”“谢谢”等礼貌用语,并把握语言的亲切感和语调的温和感,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患者及其家属常会向医生提出许多有关健康的问题,对诊疗常存在疑虑、焦急、烦躁等情绪,希望得到医生的回答、解释,作为医务人员应理解和体谅。在不影响工作和制度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做好耐心的解释、回答。另外,对于长期住院的患者或慢性病患者,他们会由于治疗效果不明显等种种原因而着急、疑虑,甚至信心不足。这时医务人员应善于理解患者的心理,运用安慰性语言、打消疑虑,在心理上给予开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诊疗过程中,当医务人员发现患者有“不治之症”时,医务人员要遵守医疗保护制度,对那些毫无思想准备的患者不给予如实回答,以避免恶性刺激,可以从有利于患者的角度告诉患者家属加以保护。
医技党支部:赵志强